曾几何时,我国轴承也有过辉煌时期,解放初,貌似我国轴承与日本战后工业基本持平。为了做好各种军工加工设备,以及对抗国外封锁,我国对轴承的研发还是很大的。我司现有一套608,航天器材专用。1977年产,P4精度,装在密封容器里,可比肩SKF、NSK,各大轴承品牌。上海微型轴承厂产的(倒闭了)。如说质量一样那是吹牛,但80%以上的性能绝对没有问题。
但生产此轴承,从原材料,到热处理,到加工,到装配,每个流程都是严盯细查,材料的时效,热处理的炉号,及状态,套圈的滚道检测,再到熟练工的装配。据老厂长说,这批轴承是用在火箭上的。
但是,虽说做出了能替代的产品,代价可不低,因为热处理,和材料的不稳定,套圈会裂。母机加工精度差,全凭工人的经验。包括装配一粒灰尘都不沾碰。
最后实际轴承的存活率,可能仅为1000分之一,甚至是万分之一。
随着改革开放,工厂开始追求经济效益,人民开始下海经商,轴承,这一本就没有走稳的婴儿,开始跳跃式成长。就像先前说的上海微型轴承厂,开始私有化。轴承行业原本都是国营单位,虽说质量比肩不了SKF、NSK,但认真做,还是能混混。后来大批民营小作坊的进入,劣币驱逐良币,质量一而再,再而三的退让。
最后记得90年代,碳钢轴承大批量鱼龙混杂地出现在各大五金市场。热处理更不谈了,最终连尺寸都不一定能保证。当然很多民营单位也经过反思,现在的质量相比以前也大有改善,当然这种最低端的烂货,还是很烂大街的,不信你去看看,修电瓶车的车摊用的都是啥轴承。
那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?个人觉得还是国人崇洋媚外、眼光短浅所致。只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,今日有酒今日醉。最终造成低端产能过剩。
那作为轴承行业的民营单位也好,国营单位也好,为何会扎堆做低端?
1.国人崇洋媚外,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。
2.生产企业也知道国人的心态,就算把质量做到最好,不说100的质量,就算有80%的质量,那国人也不会出80%的价格。自己的定价,与定位,就放在了低人一等的位子上。
可能有人觉得我这些说的是吹牛,国产轴承多垃圾多垃圾见得多了。就没见过好的。那我只能说轴承水很深。
就比如咱们哈尔滨当地企业某不知名小厂,专做圆锥,工艺整套流程,翻照美国某厂家做,结果某工厂发现了,确实产品质量可以。于是乎,便成了代工工厂。。交验产品,一整套加工尺寸,外观,滚道硬度,参碳深度,炉号,原材料证明,一并交验。
再比如德国某知名家族集团轴承厂商,发现浙江某上市轴承公司的母机加工精度可以,结果深沟球套圈,以及滚子套圈都给与其加工。再比如某福建知名关节轴承厂,给某瑞典轴承厂商,整套关节轴承,代工。。。。。。此类代工事件不胜枚举。
我们的轴承,既然可以做到给国外代工,但为何不做自己品牌的好轴承?
因为我们的价格没办法卖到和进口的一样的价格,因为我们的定价就已经决定了,我们必须控制成本。最终造成印象就是烂。当然大厂还是可靠的。
(当然我的观点,并不是说我国的轴承水平已经能达到和国外一样的水准,但至少通用轴承,经过严谨的加工工艺,和好的材料替换是没有问题的。但一些高精尖的产品还是有较大差距。)
就像很多工友造机械设备,知道自己的设备卖不到跟鬼子一样的价格,所以自己的设备也觉得没必要跟鬼子的一样质量。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。这种循环是致命的。人应不惧怕挑战恐惧,可怕没挑战前就失去希望。
最后发几套国内某厂给进口品牌生产的部分代工产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