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历史渊源
还是先从红宝石的历史说起吧,18世纪的英国是高品质钟的摇篮,表匠采用小颗粒的红宝石(称为宝石)来作摆锤枢轴的轴承。最早创造出红宝石钻孔技术的是瑞士的光学仪器商和天文学家Nicolas Fatio,他去英国希望能为这个发明获得“皇家特权”。不过英国人声称这个技术已经在使用,最终他没有获得特权,而他的技术被其他工匠采用,也正是这个技术让大英帝国在手表工业上持续处于优势地位。
2、技术原因
机芯镶嵌红宝石最初是基于技术原因,机械表机芯的运作必须依靠各齿轮不停传递动力而进行。在红宝石的重要功用没被人们认识之前,擒纵轮的旋轴、擒纵叉、摆轮轴杆以及行轮系的轮子都被旋入在黄铜夹板的孔洞中。这些孔带有小油槽,油会流入孔中来润滑枢轴。时间一长,空气中的灰尘等进入形成具有磨蚀作用的物质,慢慢挫掉片上较软的黄铜,甚至挫掉较硬的钢制枢轴。表匠们于是意识到需要找到一种比黄铜坚硬的材料,经受住枢轴的磨损。这种材料就是红宝石,它是一种硬度仅次于钻石的材料。天然红宝石有很强的稀缺性,所以人们用合成的方式做成腕表所用的宝石。
3、消费诉求
所有的产品最终都是为了满足消费。在消费者眼里,带有宝石(哪怕是人工宝石)的腕表,能够提升“颜面”附加值。制表商们很快嗅到商机,开始在机芯上镶嵌红宝石。红宝石轴承主要有四类:一类是作为轴眼用的,俗称“钻眼”,它镶嵌在一定部位上,使轮轴和钻眼相接触;另一类是作为盖板用的,俗称“托钻”,它相当于机械中的轴承,可限止轴榫的上下晃动;再一类是做摆钉用的圆形钻石。即使是一块普通的手动上链机械表,宝石数量也会从最少14颗到多的19颗不等,自动上链和复杂机械腕表就更多了。